【經典 3.0】夢幻之美:聊齋誌異

NT $220.00
NT $198.00


從康熙九年(1670)的第一篇〈蓮香〉,到康熙十八年(1679)全書《聊齋誌異》初稿完成為止,總共九年的時間,其實也正是蒲松齡一生中最為落魄潦倒的時光。他不斷地考科舉,但都沒有考上,又得了大病,家中窮到無米可炊,面對妻子和幼兒,他慨嘆自己的無用:「花落一溪人臥病,家無四壁婦愁貧」。屋外的大自然,是「花落一溪」的美,而與之相對應的,卻是屋內不堪的醜陋人世。郝譽翔認為,這段時間的蒲松齡,彷彿被困在一個「血汗暴流,扭筋拔力」、「家無四壁」的牢籠裡,而唯一能把他拯救出去的,唯有文字,唯有想像力,所他以筆墨為刀斧,鑿穿了時間和空間的牆壁,而創造出一個如夢似幻,無窮無盡的「美」的天地。郝譽翔指出,對於「美」的高度評價,正是蒲松齡與六朝志怪小說分岐,而要上追屈原〈離騷〉、〈九歌〉所歌頌的「香草美人」。不僅如此,蒲松齡《聊齋誌異》的「美」,也頗接近日本物語中的「物之哀」,甚至讓他想起了同樣是在談美、也同樣充滿了神秘色彩的日本文學經典《源氏物語》。《源氏物語》以「源氏之君為中心,他翩然登場,絕世的美貌吸引了男女眾生,為之讚嘆、癡迷、瘋狂、顛倒,甚至無由來的不禁感到一陣恐懼和悲哀:「這副姿容焉得不感動鬼神?簡直是美得有些令人駭怕。」然而,這部小說背後的主題究竟是什麼呢?「物之哀」的論說,當最能夠切中核心。本書特色●多軸心的二十一世紀閱讀打開傳說中的書打開夢想與未來●香港、上海、北京、台北,四地書展合辦巡迴演講●華文世界十位名家導讀●結合文字、攝影、漫畫、插圖、圖表的新型態出版●平凡、可樂王、541、吳孟芸、李志清等十位漫畫創作者參與●台師大、台藝大、北藝大共同參與繪圖


源氏物語 香港